2025年3月,中国创投圈炸开了一颗重磅炸弹——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宣布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!
这位曾投出饿了么、ofo的“独角兽捕手”,直言“看不到商业化路径,共识太集中就该撤退”。
但另一边,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却公开呛声:“这么泼冷水,以后谁还跟你聊项目? ”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是“泡沫”还是“未来”的论战,瞬间点燃市场。
一、朱啸虎的“反共识”逻辑:泡沫论的核心
朱啸虎的退出理由很简单:人形机器人现在“只会翻跟头,但没人买单”。
他透露,过去几年投的具身智能项目,客户主要是高校、竞争对手和“买机器人当前台的央企”,但这些都不是可持续的商业化场景。
他的投资逻辑一贯是“买在分歧,卖在一致”。
比如2017年ofo估值飞涨时,他果断退出,把股份甩给阿里;又比如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前,他提前套现赚了数十倍。
#春季图文激励计划#
这次退出人形机器人,同样是认为“共识太集中,估值虚高”。
二、行业现状:国资猛砸钱,但产品卡在实验室
与朱啸虎的悲观相反,国资基金正疯狂押注人形机器人。
2025年前三个月,机器人赛道投融资超百亿,其中国资占比超四成。
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曾一天连跑四家机器人公司,政策文件更是首次写入“具身智能”。
但现实很骨感:
优必选上市后股价腰斩,2023年亏损12.6亿,主力产品教育机器人被吐槽“反应慢、耗电快”;
儒竞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研发三年仍无法商业化;
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虽打破奔跑速度纪录,但订单主要来自车企测试车间。
三、张颖的反击:时间会证明谁对谁错
经纬中国张颖直接开怼:“现在泼冷水,以后优质项目谁还找你? ”他认为,人形机器人就像自动驾驶,需要长期投入,目前处于L2阶段(基础辅助),但未来一定能出巨头。
二级市场也呈现分裂:
2025年初,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暴涨,长盛轴承、中大力德等涨幅超100%;
但3月底股价集体跳水,襄阳轴承单周暴跌30%,被质疑“毫无业绩支撑”。
四、商业化困局:十几万一台,卖给谁?
朱啸虎抛出一个致命问题:“谁会花十几万买台机器人干活?”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真实需求集中在:
高校实验室:用于科研,但采购量小;
车企工厂:如优必选与蔚来合作,但订单仅个位数;
政府展厅:用于展示“科技实力”,但复购率低。
即使是明星公司星海图,2024年拿到蚂蚁、高瓴的投资后,依然要靠“集装箱运硬件到美国卖AI会议记录仪”养活团队,单月收入仅7000万美元。
五、大厂与创业公司的博弈
朱啸虎认为,100%纯AI的项目没有壁垒。 他更看好“AI+人工”的混合模式,例如医疗问诊AI(自动生成病历)、兽医财报分析机器人等。
这类项目月收入环比增长20%,且不用烧钱。
而张颖派则坚持押注技术突破。
例如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提出,人形机器人必须经历“L2到L3的跨越”,就像自动驾驶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,这需要至少5年。